|
护具本应年年换 没钱只能等三载
15日下午13时,我市男子冰球队开始训练。训练中,两名队员的球杆猛“磕”了一下,结果,一根能适应超高强度的碳纤维球杆断成了两截。教练拿着已断裂的球杆走出冰场,嘴里不时地念叨着:“800块钱打水漂了。”
冰球项目耗资巨大,一个球杆至少要800元,进口的甚至要上千元,一套质量差不多的冰刀和护具加起来也至少得上万元,守门员的全套装备更是需要3万元。装备尤其是护具应该每年更换一次,但资金有限,像哈尔滨这样的全国冠军球队也不可能做到这一点。守门员刘志伟对于这样的“苦痛”感触最深,“我们的护具通常是3年才换一次,有时甚至要4年。时间长了护具会变薄,保护作用就小了。尤其是守门员,护具老化后球打在身上特别疼。”
主教练王本余坦言,哈尔滨冰球队主要的经费都来自X府拨款,这只能勉强维持队伍的基本开支。虽贵为全国冠军,哈尔滨冰球队身上却连一项商业赞助也没有,球员工资也少得可怜,有编制的队员每个月能拿到两千三四百元,还有部分队员拿不到工资。
哈尔滨二队主教练潘玉强更具代表性。他7岁练冰球,有过全国冠军的辉煌,更有过绝对主力的风光。如今43岁了,在冰球界打拼了36年的潘玉强从运动员到教练,这么多年甚至连套房子都买不起,一家三口仍蜗居在一间29平方米的小屋里。现在每个月3000元出头的工资对于一个需要养家糊口的男人来说充满着压力和无奈。
相比于男冰,女子冰球的情况更为尴尬。哈尔滨女子冰球队几乎就是国家队的班底,王莉诺、金凤玲、孙锐等几名老将尽管已经年过三十,但是仍在苦苦支撑着这支队伍。中国女子冰球的注册球员甚至不到100人,而她们的月工资还不到2000元,相当一部分队员因没有编制,完全靠家里在支持。如此低的收入,使逛街都成了这些全国冠军、亚洲冠军们心中的一种奢侈。
国内顶级球员和教练的生存状态尚且如此,我们不难想象冰球项目其他参与者的艰苦程度。
冰球人口不给力总数竟比熊猫低
1月份的十二冬会,年过40岁的哈尔滨队主力门将刘学已是“五朝元老”。如今,他已不再兼任队员,成为队中的守门员专职教练。参加了五届冬运会,从刘学身上折射出来的是哈尔滨乃至中国冰球后继乏人的尴尬。
目前,哈尔滨相对活跃的冰球人口基本在300人以下,其中专业队就有50人,从事业余冰球和青少年冰球的有200多人。这一数字真有点可怜,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熊猫还有近4000只呢,曾被家乡引以为傲的冰球运动在这座城市里,参与人口如今竟比熊猫还稀有。
刚刚结束的第十八届市运会冰球比赛,男子甲组只有两支队伍,乙组也只有四支队伍,其中多数运动员都来自业余体校、冰球基点校,这就是如今哈尔滨冰球运动群众基础的一个缩影。而这些小队员以后能走上专业道路的人数也不得而知。比赛期间,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队员家长,他们大多表示,让孩子练冰球是为了强身健体、培养孩子的意志品质,走专业道路并不在考虑之列。还有家长表示,练冰球只想让孩子多一项特长,希望以后能在升学等方面有所帮助。
常年作为专业队的代表参与选材工作的潘玉强,对冰球后备力量的日渐匮乏感触最深。“我们小时候打冰球的孩子特别多,基本上每个区都有5支以上的队伍,且水平很高,青少年比赛也搞得火热,那时教练的选材余地特别大。”潘玉强回忆道,“由于好苗子太多,水平很接近,经常会让教练在选材时犯难。而现在的冰球后备人才极度萎缩,我们教练在选人时会显得捉襟见肘,冰球整体水平下降就在所难免了。”
后备力量匮乏,是冰球普及程度日渐降低的直接表现。目前,国内拥有冰球专业队的城市只有哈尔滨、齐齐哈尔和佳木斯三个城市,但佳木斯队水平与哈、齐两个城市相比差距明显,国家队队员只能从哈、齐两队不到100名队员中挑选,这种局限性直接影响到了国家队的水平和成绩。缺少了抢眼的成绩,自然导致该项目更加不被人关注,最后形成了恶性循环。
北京上海在赶超 香港经验可借鉴
在两个月前的十二冬会上,面对冷清的冰球赛场,国家冬季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佟立新就表示:“一门心思指望国家和X府来推广冰球运动,这本身就把自己的路走窄了。如果仍靠冬运会增设冰球项目金牌的办法来引导,我认为设再多的金牌也没用。”
与我市冰球运动日渐萎靡相比,近几年在北京、上海等中国经济发达城市却出现了冰球运动在民间兴起的迹象,让人们看到了国内冰球复苏的希望。据了解,上海某滑冰俱乐部的少儿冰球队吸引了500多个孩子报名,俱乐部的相关负责人表示,“打冰球确实是一项高消费的体育运动,但中国经济发达地区的中产家庭,完全有能力负担子女参与冰球运动的费用,他们也对冰球有着一种特殊的好感。”如今,北京已有60多支民间冰球队,当地大大小小的滑冰馆里,几乎每家都有少儿冰球队。
通过与北京、上海等发达城市对比,我们不难发现,只有让更多的孩子走上冰场、拿起球杆,冰球项目的人口基数才会扩大,这才是挽救冰球的“王道”。在这方面,香港业余冰球协会主席、知名商人胡文新的经验值得借鉴。
2007年,胡文新在香港创办了一个非营利性团体———香港冰球训练学校,几年来香港已有100余所学校的15000余名学生通过香港冰球训练学校接触冰球运动。冰球装备不是贵吗?香港冰球训练学校就自己出资购买装备,然后免费借给有意尝试这项运动的青少年,等他们对冰球运动的热情高涨,必须自己拥有一套装备时,再把借来的器材还给学校。一切都是那样的水到渠成。
在哈尔滨,若能多拥有几个我们自己的“胡文新”,以社会化团体组织的形式推广冰球,相信用不了多长时间,冰球运动的“冷象”就有望“转暖”。
谁来捂热我们的冰球,如何让这个值得冰城骄傲的项目重新充满活力,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思考之余,需要更多的人伸出手来“拉”这个项目一把,重新筑起我们引以为傲的冰球“金字塔”。
(本文来源:中体传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