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杨建昶
林书豪火了,火得前无古人——是否后无来者,也很难说。最近各大门户的NBA频道我觉得可以分为两块:林书豪新闻,非林书豪新闻。
很显然,这两个星期,国内的篮球媒体都在极度亢奋中度过——小编们恐怕是对豪仔又爱又恨,爱他的狂飙,却又要为赛后的海量信息、专题抓狂。
媒体们的亢奋,自然是为了迎合需要。似乎一夜之间,中国,不,华人界,抑或整个亚洲,都找到了一个可以用来证明“竞技体育界的人种论”是个伪命题的英雄。
在姚明退役、阿联颓靡的大背景下,豪仔持续性的狂飙突进,可谓恰逢其时。好在,我们已经越来越懂的——除了惊叹于林书豪球场上的技艺以及大局观之外,不会为他附加过多的政治、民族乃至人种意义。
从根本上说,作为一个地道的美利坚合众国公民,我们看待林书豪的视角,和看待科比、詹姆斯应该并无二致。就像非洲人民不会将科比、詹姆斯视为他们的骄傲一样,林书豪也同样不必是我们的骄傲——我们只需欣赏他,并且若有所思。
林书豪有着华裔的血液和面孔,但他的思维和表达方式已经完全美化。比起他球场上展示的技术,他的一些肢体语言更耐人寻味。比如他和队友在开场前那奇 怪的手语,每一个漂亮进球后的怒吼、跳撞,甚至是一个顽皮的鬼脸。或许在很多人看来,这都是微不足道的细节,却是恰恰可以反映出林书豪心态的放松与自信, 以及与人交流的欲望和擅长。
而讲究细节,注重交际,让人成为一个知晓常识并可以融入大环境的人,正是美国教育中一以贯之的圭臬。相形之下,我们的教育,对于知识本身(尤其是自然科学而非人文科学)的偏重,远远超出对于如何做人的塑造。而美国教育的侧重点,正好相反。
于是也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大卫—斯特恩一直反对并最终拒绝了高中生选秀进入NBA。职业篮球,乃至一切职业体育,看起来是身体的对抗,但那只是基 本和门槛,真正决定你所能达到的高度的,是你的态度和价值观。而一名高中生,是很难养成成熟而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诸如科比、詹姆斯、加内特这些人中 龙凤,可遇而难求。
很幽默的是,价值观和人生观,是我们经常提到的烂俗词汇,它们通常只出现在那些形式化的考试和总结中,而在大洋彼岸却被实实在在地确定为标尺。
在篮球场上,如果不是在技术、战术和做人方面都有优于常人之处,是无法成为一名好后卫乃至伟大的后卫,库西、魔术师、斯托克顿、基德(微博)、纳什都证明了这一点。林书豪也将证明这一点,尽管他的地位,也许远远无法和前述几人相提并论。
因而,真正该为林书豪骄傲的,不是我们,而是美国人。当我们说豪仔可是黄皮肤黑头发的华人哦,美国人可以说——也许他只有在我们这样的环境里才能成 为今天的林书豪。就像在奥巴马当选总统之后,美联社所表达的那样,没有人知道奥巴马先生如果在非洲大陆或者别的很多国家会从事什么样的工作,但是在这里, 他可以成为白宫的主人。”
在这样的心理逻辑之下,美国的《时代周刊》难免有此一问:中国能“制造”出林书豪么?
从这个意义上说,林书豪更像是美国人给全世界打出的又一个价值观代言人,而不是我们“安插”在美国试图证明些什么的内线。作为“美国梦”的最新版本,林书豪的故事,和奥巴马的故事,有着同样的光泽,同样的启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