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波论坛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查看: 326|回复: 0

[足球] 曼联VS阿森纳 点评

[复制链接]

0

总参赛

0

总盈利

0

周盈利

超级版主

Rank: 12Rank: 12Rank: 12

积分
317514
精华
11
专家点
150

盘口精英奖最旺人气奖终生成就奖

发表于 2012-11-4 22: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曼联主场2-1击败阿森纳,著名技战术分析网站ZM对本场比赛进行了深入的解读。“曼联赢得很轻松,但他们踢得并不算好。”这或许就是本场比赛的一大缩影。

与上周末击败切尔西时相比,弗格森的首发阵容一成不变,克莱维利继续在中前卫位置上首发;温格也是一样,阿森纳的先发11人与上周末联赛如出一辙。尽管周中联赛杯大演帽子戏法,沃尔科特还是坐上了替补席。

曼联依靠维尔马伦的失误早早取得领先,阿森纳似乎从未进入比赛状态,直到0-2落后、威尔希尔被罚下之后他们才有了第一脚射正球门。

曼联的右路PK阿森纳的左路

这场比赛的主战场是显而易见的。阿森纳主力左闸吉布斯缺席,他的替补桑托斯防守能力太弱,对沙尔克一战这一点就暴露无遗。曼联主攻右路(过去几年一直如此),上周末,他们就用拉菲尔和瓦伦西亚联手挑战阿什利-科尔并收到良好效果,红魔所进的第二个球就是明证。

本场面对阿森纳,曼联继续强攻右路。红魔的第一个进球确实没想到。拉菲尔助攻上前,瓦伦西亚内切之后后脚跟,拉菲尔飞奔到前场右侧把球传向中路,维尔马伦解围失误,前阿森纳队长范佩西将球打进。平心而论,这场比赛桑托斯踢得并不是特别糟糕,瓦伦西亚的状态也不在最佳,但曼联的进攻主要集中在右路,卡里克不断地送出对角线传球,把球打到右路。

桑托斯频频压上,维尔马伦本场表现得很毛躁,这使得阿森纳的左路给曼联留下了不少空挡。上半场尾声,克莱维利曾从中路套边到右路并且形成了突破。而在下半场,司职左中卫的维尔马伦在压力之下再次犯错。

下表显示,曼联的进攻主要集中在右路,范佩西的射门多半集中在禁区偏右的位置。曼联无球状态下,范佩西一直在维尔马伦附近的地方活动。虽然维尔马伦的脚下技术好过默特萨克,但本场阿森纳的后场球更多由默特萨克发起(默特萨克本场传球101次,维尔马伦为73次)。

阿森纳的阵型

早早失球对阿森纳是一个莫大的打击,因为他们本想是跟曼联缠斗的。温格用拉姆齐不用沃尔科特,是因为前者防守纪律更好。卡索拉的位置后撤得很深,阿森纳的阵型不像惯用的4-2-3-1(防守时变成4-4-1-1),更像是4-1-4-1。

之前,阿森纳喜欢在踢客场比赛时让两个边后卫不压上,不过本场,桑托斯频频压上。卡索拉和威尔希尔对上克莱维利和卡里克,阿尔特塔则在鲁尼身后活动。这改变了阿森纳的防守,使得他们在皮球后面会多出一个人来,不过这样的变化也带来一个问题,当他们持球时无法快速地把球送到前场。客场对阵利物浦时,卡索拉的位置更靠前,他是反击的主导者。但是在老特拉福德,卡索拉与吉鲁的距离太远了,使得吉鲁在锋线上形单影只。

整个上半场,鲁尼防守阿尔特塔做得非常好。直到下半场后半段,小胖疲惫之后他的防守才有所懈怠。本场,鲁尼的抢断和拦截比场上任何球员都要多。尽管阿森纳在控球率上占优,但他们更多的控球是中卫之间的倒脚,在前场的控球则并不多。本场比赛,波多尔斯基表现低迷,他的速度本是反击中的利器,但是本场波尔蒂几乎看不到人。

下半场

中场休息之后,卡索拉的位置更加靠前了,温格的第一次换人来得很早,沃尔科特换下了拉姆齐,意在加强右路的进攻。不过,从战略角度来说,温格显然不够周全。克莱维利和威尔希尔都身背黄牌,弗格森用安德森换下了克莱维利,温格则把威尔希尔留在了场上。当然,威尔希尔本场表现出色,阿森纳比分上又落后,把小威留在场上似乎是明智之举。不过,鉴于威尔希尔之后领到第二张黄牌下场,弗格森的谨慎就显得更加高明一些。


安德森过往面对阿森纳总有不俗表现,他和卡里克的配对很自然。巴西人给曼联注入了一些力量的成分,使得卡里克在传球时少了一些后顾之忧,他显得更加从容。要为全面的克莱维利找一个很合拍的搭档,则更困难一些。算上对切尔西和曼城的失球,埃夫拉的头球是枪手又一次定位球失分。

结论:

尽管主裁判出示了9张黄牌(算上小威的第二张黄牌),但这是一场乏味、不算太激烈的比赛。曼联领先很早,阿森纳在补时阶段才扳回一球。沃尔科特上场之后到埃夫拉进球前的这15分钟,阿森纳创造出了一些不错的机会,吉鲁曾击中过门柱。不过,吉鲁一直缺乏支援。曼联本场并没有什么新意,他们一如既往主攻右路,范佩西还是那么犀利,鲁尼也乐意做一些防守的工作。一切的一切,与上周3-2击败切尔西都没什么分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手机版|联系我们|估波论坛

GMT+8, 2025-2-1 12:5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